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書介] 種概念與親緣關係理論:一場辯論

[書名] Species Concepts and Phylogenetic Theory: A Debate
[作者] Quentin D. Wheeler and Rudolf Meier (eds.)
[出版年代] 2000
[出版單位]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ew York.
[規格] 9.8 x 6.9 x 0.6 inches. 230 p.
[ISBN] ISBN 0-231-10142-2 (cloth), 0-231-10143-0 (paperback)
[原文書介網頁] 線上預覽
[內容介紹]
自從Hennig在1966年發表了
Phylogenetic Systematics之後,親緣關係研究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了系統學者與分類學者的研究工作,無論是在假說或分類上的品質、或是在生物學上的應用。 由於物種的概念對於生物學的研究、尤其是一般系統學或親緣系統學而言相當關鍵,種概念與深奧的親緣關係理論能否相互呼應便格外重要。隨著對於近幾十年來生物滅絕的關注,世界各地都在進行生物多樣性的調查、比較與保育等等,這些無一不根基在“究竟什麼是一個物種“這個概念上。雖然有數千篇的相關文章,現今人們使用的種概念比上一個世紀還要多,而動物學界的共識-生物種概念也開始動搖,現在大家都在尋找最符合親緣關係理論的種概念。本書的兩位共同作者對種概念的認知長期持著不同的意見,經過多次討論甚至爭論,都沒有達到共識,因此他們認為讓各個種概念的支持與反對者的意見在書中做闡述與辯論,會是較好的呈現。 本書可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為意見說明文章、第二部份為批評文章、以及第三部份的反駁。每個部份中分別有一章由各個種概念的擁護者所提供的見解,與說明反對者的意見,茲將各部分主題介紹如下:

引言
1.各個種概念的理論與在生物學上的應用- 系統生物學上的邏輯辯論

第一部份 意見說明 (Point)
2.生物種概念 (by Ernst Mayr )
3.Hennig氏的種概念 (by Rudolf Meier and Rainer Willmann)
4.
Mishler 和 Theriot 所認定的親緣關係種概念:單系性、衍徵與親緣關係種概念 (by Brent D. Mishler and Edward C. Theriot)
5.
Wheeler 和Platnick 所認定的親緣關係種概念 (by Quentin D. Wheeler and Norman I. Platnick)
6.演化種概念 (by E. O. Wiley and Richard L. Mayden )

第二部份 批評文章

7.對於生物種概念的批評
(by Ernst Mayr )
8.
對於Hennig氏的種概念的批評 (by Rudolf Meier and Rainer Willmann)
9.對於
Mishler 和 Theriot 所認定的親緣關係種概念:單系性、衍徵與親緣關係種概念之批評 (by Brent D. Mishler and Edward C. Theriot)
10.
對於Wheeler 和Platnick 所認定的親緣關係種概念之批評 (by Quentin D. Wheeler and Norman I. Platnick)
11.對於
演化種概念之批評 (by E. O. Wiley and Richard L. Mayden )

第三部份 辯護
12.關於
生物種概念的辯護 (by Ernst Mayr )
13.關於
Hennig氏的種概念辯護 (by Rudolf Meier and Rainer Willmann)
14.
關於Mishler 和 Theriot 所認定的親緣關係種概念:單系性、衍徵與親緣關係種概念之辯護 (by Brent D. Mishler and Edward C. Theriot)
15.
Wheeler 和Platnick 所認定的親緣關係種概念辯護 (by Quentin D. Wheeler and Norman I. Platnick)
16.
演化種概念辯護 (by E. O. Wiley and Richard L. Mayden )

[相關書評]
G. Nelson. 2003. Book review -Species concepts and phylogenetic theory : a debate. Cladistics 19 274–275 . [pdf]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稀有的新分類群生物被描述時是否一定得將之殺死留製模式標本?

  • 請參考粉紅鬣蜥的案例(連結一)(連結二)(連結三)
  • 請修課同學協調如何討論這個案例, 以及試著找到其它類似案例的解決之道或後續效應
  • 報告時間為10/21日晚間6:30

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書介] 物種描述 Describing Species: Practical Taxonomic Procedure for Biologists

[書名] Describing Species: Practical Taxonomic Procedure for Biologists
[作者] Judith E. Winston
[出版年代] October, 1999
[出版單位]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規格] Paper, 512 pages, 14 photo, 38 illus
[ISBN] 978-0-231-06825-3
[電子版預覽] 在此
[內容介紹]
世界上所擁有的物種數量遠大於我們已經描述並命名的數量,每天都有新的物種在世界各地被發現,將它們命名於分類對世界各地研究者來說都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隨著調查方法與技術的進步,各類群中新發現的物種急速增加,也亟待被描述、命名與歸類,本書是首先按部就班指導學生和研究者進行基礎分類研究的參考書。描述物種時會遇上許多困難,其問題可能來自於新種的發現者不知如何進行正式的描述發表而尚未被命名、或者該新種的描述少得可憐。生物學者遇到的命名問題也可能是因前人分類工作所引起或來自於自身研究所得到的新資訊。本書對研究者或學生來說是一個實務上的指引與範例,分別說明了如何描述
在動物與植物界新發現的物種。

本書以特別的章節敘述如何發表分類學文章與進行其生態描述,同時亦包括亞種級、屬級與更高階層的描述,可增進寫作者在分類學相關計畫、報告、名錄、動植物相調查、回顧、特論或解說指南的撰寫。 本書根據最新版本的國際動物
命名規約ICZN)和植物命名規約編寫(ICBN),並認為系統學是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的活動。雖然本書是以英文撰寫,但其對各地進行分類學的人士與相關領域的學生而言都相當實用。全書共有22章,可區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份是導論,介紹分類學的歷史、起源與演變,民俗分類學的相似性,有關近期提出的生物碼亦有討論:包括植物碼與動物碼之間命名碼的差異。第二部份講述如何辨別物種,不同的種概念之間的長處與限制,標本館中標本的標籤資訊撰寫與標本存放,以及指定模式標本的準則。第三部份提供撰寫物種描述的細節,如拉丁字尾的處理。第四部份則帶領讀者越過物種的描述來到如何發表文章,其中亦觸及分子系統學的實務現況。

[相關書評]
Carl J. Ferraris Jr. 2000. Describing Species: Practical Taxonomic Procedure for Biologists. Copeia 2000(4):1134-1136. doi: 10.1643/0045-8511(2000)000[1134:BR]2.0.CO;2
R. J. RANJIT DANIELS. 2001. Describing Species: Practical Taxomonic Procedure for Biologists. CURRENT SCIENCE 80 (6):25

認識這世界-為生物命名的學問 (翻譯得很生硬的一篇科普報導)

原文應該是這篇發表在The New York Times的文章

認識這世界-為生物命名的學問
2009/10/02
【夏嘉玲/譯】

儘管現今分類學大大地現代化了,從業人員運用去氧核醣核酸序列、複雜的演化理論和超級電腦幫所有物種分類、命名,分類學家的工作卻依然在持續減少。攸關分類作業的自然歷史珍藏不是不公開,就是被丟棄。

為生物分類、命名並非冷門學問。過去幾十年源源不絕的研究顯示,為自然世界分類、命名是種普遍、根深柢固且基本的人類活動。這活動我們丟失不起,因為少了它,我們就無法認識這個活生生的世界,以及我們在其中的定位。

分類學是瑞典植物學家林奈18世紀正式創立的科學,而人類學家則是最早體認到分類學也許不止於此的人。人類學家研究非自然科學家如何分類、命名生物,創造所謂的民俗分類學後,開始發覺全球各地的人們創造分群並為生活在其四周的分群命名時,遵循非常刻板的模式,看似無意識地遵從一套不成文的規則。舉例來說,菲律賓的伊隆戈人以身體部位為華麗的野生蘭花命名,因此有些地方盛開「大腿」,別處盛開「指甲」、「手肘」和「拇指」。新幾內亞的洛斐佛人把食火雞這種體型巨大的鳥歸類為哺乳動物。

實際上,乍看之下,人與人之間似乎連形成共識的空間都快沒了,遑論一組普世遵循的規則。然而,深藏的相似之處近來開始變得明顯。

美國北伊利諾大學人類學家西塞兒‧布朗研究過188種語言的民俗分類學,發現人們一再辨認出相同的基本類別,包括魚類、鳥類、蛇類、哺乳動物、「蟲類」(意謂蠕蟲和昆蟲)、喬木、藤蔓植物、草本植物和灌木。蟲類不是演化凝聚的物種群,也非生態或其他因素凝聚的物種群,然而人們卻一再辨認出這些奇特的東西,並幫它們命名。

同樣地,雖然更合乎邏輯的方法無窮無盡,人們卻始終用兩個字的種小名標示較大群生物中的特有生物。因為太熟悉了,以致很難注意到。在英文裡,各種櫟樹中我們區分出針櫟,熊類中區分出灰熊。馬雅印地安人對稱為美洲野豬、像豬的野生動物很熟悉,當他們見到西班牙人的豬時,稱牠們「村裡養的美洲野豬」。我們自己也用分為姓和名兩部分的名字,如莎莉‧史密斯或李文。連科學家都遵守此一做法,堅持用兩個拉丁字命名生物。

分類學牢不可破,最令人意外的證據來自生過病或出過意外而腦部損傷的患者。想一想英國研究人員稱為J.B.R.的大學生的案例,醫生發現J.B.R.在皰疹導致腦部腫脹而逐漸復原時,再也認不出有生命的東西。

他還是認得出沒有生命的物體,像手電筒、指南針、水壺和獨木舟。但這個年輕人認不出袋鼠、蘑菇或毛茛。世界各地都有醫生發現有類似問題的患者。最近,研究這類患者腦部的研究人員一再發表論文指出,發現患者大腦顳葉部分有損傷,以致有某些研究人員假設,大腦可能有個特定區域專司分類。

人若喪失為生物分類並命名的能力,就簡直不知該如何活在世上,如何去認識這世界。我們所有人都正在放棄分類學,即為生物分類並命名的學問。我們刻意變成可憐的J.B.R.,喪失分類和命名的能力,因此和這個活生生的世界失去連結,也失去在這世上的位分。

怪不得我們當中沒有幾個人真能看出外頭有些什麼。要改變這一切其實不難。找個生物體,任何生物體都行,好好去感覺一下,感覺它的形狀、顏色、大小、觸感、氣味和聲音。然後幫它找個名字,不論是學名,數不盡的民俗名之一,或者自己創造一個。

這麼做,就是要改變一切,包括改變你自己。因為一旦你開始注意生物體,一旦你給特定的獸類、鳥類和花起了名字,你就不能不看到生命世界和箇中的秩序,就在它一直所在之處,盡在你身邊。 (夏嘉玲譯)

關鍵字句
本文附了兩張栩栩如生(vivid)的手繪圖,摘自19 世紀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的著作《大自然的藝術形式》(直譯,Kunstformen der Natur),都出自他的巧手。

海克爾畫出第1分詳盡的生物演化樹狀結構系譜圖「演化樹」(evolutionary tree)而備受讚譽(was greatly lauded),是當時最為人稱道的自然史畫家。(備受讚譽需要加註原文嗎? 這位譯者真是有趣)

大圖是各種蜂鳥(hummingbird)齊聚一堂。蜂鳥因振翼時發出嗡嗡聲(humming)而得名。它們能快速振翼(每秒15 到80 次,因體型大小而異)懸停空中,便於吸食花蜜,也是唯一可以打倒檔向後飛的鳥。

目前生物分類分成界(Kingdom)、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7 個階層,如人在生物分類上的地位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

目前生物命名遵循瑞典生物學家林奈提出的拉丁文雙名法,通常由兩個字組成,前一個是屬的名稱,後一個是種的名稱。(夏嘉玲)

【2009-09-01/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