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簡單歸納一下我常看到的寫法:
- 使用年代排序:例如1902年發生什麼事,1925年發生什麼事,然後2015年發生什麼事。
- 使用作者排序:甲做了什麼事,乙做了什麼事,丙做了什麼事。
- 使用地區排序:亞洲有什麼研究、美洲有什麼研究、非洲又有什麼研究。
好的,以上的寫法都不好,為什麼?
我們在寫論文的時候如果要回顧前面的研究,那麼我們回顧的通常是「議題的起點、分支、發展、融合、衝突、調合」的過程。任何以單獨以年代來切割與回顧研究歷史都不恰當的原因是「所有的研究模式與學者的作為都未必能根據年代切割」。
好比說有甲學者在1895年建立一個分類體系,同時間乙學者在1895年發表了10個新種,丙學者在1925年在不知道甲學者的情況下又建立一個分類體系,而丁學者在2012年發表了10個物種。這種看似有點時序排列的幾個事件若這麼平鋪直序地寫了出來,對讀者來說是非常空洞且沒有意義的。
身為一個研究者,若打算寫一篇論文,那這個前言就一定要對這篇論文之前的所有相關議題的進展說得清清楚楚。就我的觀點來說,以議題的進展為主軸來書寫是比較易懂,且能釐清歷史的。
我舉個例子來說。好多作者在論文中談到某個分類群的分類研究史的時候,經常使用年代來陳述。但比較妥當的寫法應該是:
- 在開始寫之前思索整個研究歷史應該被切割成多少議題?基礎分類學的起點?各國學者競逐描述新物種?各別物種基礎生物學的探索?分類體系的建立?鑑識或具親緣關係重建價值特徵的討論?新研究方法的導入與應用?假說的倡議?衝突觀點的辯證?還是地區性生物相的綜覽與整理?
- 如果你認知分類學研究必然會包含以上幾個議題,那麼請你從上述中挑出你現在要寫的這篇文章會包含那些議題,然後再根據你那個分類群的研究過往與現況,同時思考以從以前到現在、地理區域由小到大、研究議題從小到大、研究方法由舊到新的安排來撰寫前言。。
光是能把這個段落寫,我認為就已經功德無量,至少把這種段落寫得好就真正能夠幫助讀者瞭解議題,而不是讓讀者在難以看懂的狀況下跳過整段,甚至討厭起這樣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