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譜系發育、演化與系統分類文章之常見誤用詞彙 (1) 動詞篇

圖片來自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 v. 62 (1835). http://www.biodiversitylibrary.org/page/465887
其實我想要寫這系列的文章很久了。之所以想寫的原因是看到學生報告中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錯誤。但是當我一查wikipedia、某些教科書的補充教材,或是一些知名科普網站的科普文時,我整個秒懂了。很多錯誤早就散播在各處,若不是這個領域的研究者在看了以後一定是不疑有它照單全收的。既然這樣離譜,那麼我就打算寫幾篇短文來告訴大家經常出現的錯誤是什麼?而這個領域的學者會使用什麼樣的詞彙與術語?首先從「動詞」開始。

台灣學生學習學術寫作甚至是閱讀的時候有一個毛病,也就是只背「名詞」,但是不在意要在什麼樣的語境、目的與口吻下使用什麼樣的動詞來產生該名詞的意涵或行為。另外在學校教育中很愛考「解釋名詞」,通常在評分的時候老師也只是「意思對了就給分」,因此學生就只記得「名詞」但從來不會想到究竟應該要怎麼用。

無論如何,我想要先從動詞開始談起。在我們這個領域裏最常看到的錯誤例句有那些呢?以下是我的觀察與修改建議:
  • A生物被「分類」成某屬?分類(classify)這個動詞通常只能使用在同一階元(rank)之內,好比說「某種芋螺被某個作者分為三個亞種」(A conid species was classified as three subspecies)。但在這個錯誤例句中,「種」和「科」是不同的階元,一個物種只能被「放置」在一個更高一級的階元,而不能被「分類」在更高一級的階元。在英文中可以使用be placed in、be allocated in、be associated with來表達。此外一個物種就算被放置於某個更高階的分類群,也不會無端跳過好幾層的階元。例如「A物種被置於某個綱」就是非常無稽的用法。
  • A物種被「分類」成一個亞種?這也是大錯。種級分類群(specific taxon)的階元包含了「種」(species)、「亞種」(subspecies)、「變種」(variety)(植物適用)與「型」(forma)(植物適用)。在種級分類群之內會有時會有階元上的升降,因此應該被使用的精準動詞是「升級」(upgrade或elevate)或「降級」(downgrade)。例如:

    「A物種被降為B物種的一個亞種」,請使用A is downgraded as a subspecies of B。
    「A亞種被提升為一個種」,請使用A is upgraded as a full species。
  • A生物被「分類」成某一個分支?這樣的句型我在台灣的科普文中太常看到,也很無稽。這邊所謂的「分支」所指的應該是「分支群」(clade)或「演化支系」(lineage)。事實上一種生物只能「屬於」(belong to),或在某個分析後被「收聚在」(be clustered with)一個分支群。我們絕對不能把譜系發育假說(phylogenetic hypothesis)與分類體系(classification)混為一談,雖然前者是後者的基礎。
  • 「處理」(treat)是一個精準的動詞嗎?就中文使用人口的習慣來說,「把某種樹處理為三個種」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問題,但若我們使用treat這個字時就要非常小心,因為這個動詞其實並沒有精確表達分類作為(taxonomic act)的意涵。如果你想說的是:

    「A物種與B物種合併」,請使用A is synonymized with B (同物異名化)而不是combined或treated as same as。因為在分類學上combine這個字多使用於屬與種間的組合(combination)或高階分類群之間的整併。
    「A物種被拆成3種」,請使用A is separated as three species或A is split into three species,而非A is treated as 3 species。
    「A-us被處理成B屬的物種」,請使用A-us is transferred (轉移) to B genus,而不是A-us is treated in B genus。
  • 新種是被發現?找到?還是描述?這也很困擾人。很多人都愛說「我找到一個新種」。聽起來那個「找到」對應的英文是find,但是請問你有掉東西嗎?是掉錢還是手機?如果沒有「遺失」為什麼要「找回來」(find)?新物種不是這個樣子的。物種一直都存在於自然界,只是未必被科學家「命名」或「描述」。因此在分類學上,我們可以說有新物種被「發現」(discovered)、「描述」(described)與「命名」(named),但絕不能說「找到」。
  • 「建立」演化樹?聽起來好合理,很多人進行分析時都說「建樹」,結果就有學生以為那個「建」是establish或construct,整個是大錯呀。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演化力量的「結果」,而造成現在可見現象的事件已經過去了,所以我們只能「重建」(reconstruct)演化樹,而不能「建立」它,更別說使用「畫」(draw)這麼不科學的詞彙了。
其實以上所提的例子都只是一些很初步的案例,其實還有更多的語境和語意是上面的案例所沒有顯示的。我會建議同學讀論文的時候要分析一下同樣的語意,何時會使用主動態,何時使用被動態?然後在何種情況下同一個術語會接上不同的動詞與介係詞?當你看到不同的動詞出現時,究竟是意義大不同或只是換個說法也通?我認為這才會是有效的閱讀與學習,也不會因為自己想當然爾的認知而讓整個寫作亂七八糟到無法修改的地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