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來源:Bybee SM, Zaspel JM, Beucke KA, Scott CH, Smith BW, & Branham MA. 2009. Are molecular data supplanting morphological data in modern phylogenetic studies? Systematic Entomology. 34(4): . [全文下載]
系統發生學長久以來一直以形態特徵為主要的資料來源,直到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以及分子技術的長足進展之後,DNA成了系統發生學主要的資料來源,結合形態與分子資料的研究也時有所見。此後關於形態資料在系統發生學研究的效 用如何一直爭議不斷,且不同分類群的專家之間看法也常有出入。本文作者群選擇七個以系統生物學(包含各分類群)與兩個以昆蟲系統發生為主軸的期刊,分析自 1992年至2007年間系統發生研究的文章,統計以形態資料、分子資料以及形態加分子資料的研究數量為何,試圖找出研究發展趨勢。結果過去15年包含各 分類群的文章共有1469篇,有73%使用分子資料,18%使用形態資料,9%使用形態加分子資料。分三大類來看,分子資料的使用以植物(77%)最多, 非節肢動物(73.1%)次之,昆蟲(66.8%)最少;形態資料的使用在昆蟲(19.9%)以及非節肢動物(19.1%)幾乎為植物(12.5%)的兩 倍;分子加形態資料的使用以昆蟲(13.3%)最多,接著是植物(12.5%),非節肢動物(7.8%)最少。在昆蟲系統發生的期刊中,有71.9%的研 究使用形態資料,21.5%使用分子資料,6.6%使用形態加分子資料。結果顯示雖然目前許多研究著重於分析大量的分子資料,形態資料仍常被使用,特別是 在昆蟲領域。作者認為在昆蟲研究中形態資料依然被廣為使用可能是因為昆蟲有大量且狀況良好的標本收藏,而且形態構造高度特化,物種多樣性極高再加上強調形 態特徵的分類傳統。作者最後呼籲所有分類學家仍應重視形態資料,否則我們可能將會失去鑑定與描述生物的能力。
系統發生學長久以來一直以形態特徵為主要的資料來源,直到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以及分子技術的長足進展之後,DNA成了系統發生學主要的資料來源,結合形態與分子資料的研究也時有所見。此後關於形態資料在系統發生學研究的效 用如何一直爭議不斷,且不同分類群的專家之間看法也常有出入。本文作者群選擇七個以系統生物學(包含各分類群)與兩個以昆蟲系統發生為主軸的期刊,分析自 1992年至2007年間系統發生研究的文章,統計以形態資料、分子資料以及形態加分子資料的研究數量為何,試圖找出研究發展趨勢。結果過去15年包含各 分類群的文章共有1469篇,有73%使用分子資料,18%使用形態資料,9%使用形態加分子資料。分三大類來看,分子資料的使用以植物(77%)最多, 非節肢動物(73.1%)次之,昆蟲(66.8%)最少;形態資料的使用在昆蟲(19.9%)以及非節肢動物(19.1%)幾乎為植物(12.5%)的兩 倍;分子加形態資料的使用以昆蟲(13.3%)最多,接著是植物(12.5%),非節肢動物(7.8%)最少。在昆蟲系統發生的期刊中,有71.9%的研 究使用形態資料,21.5%使用分子資料,6.6%使用形態加分子資料。結果顯示雖然目前許多研究著重於分析大量的分子資料,形態資料仍常被使用,特別是 在昆蟲領域。作者認為在昆蟲研究中形態資料依然被廣為使用可能是因為昆蟲有大量且狀況良好的標本收藏,而且形態構造高度特化,物種多樣性極高再加上強調形 態特徵的分類傳統。作者最後呼籲所有分類學家仍應重視形態資料,否則我們可能將會失去鑑定與描述生物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